2008年2月6日 星期三

[紀錄] 2008.02.07 三索橋檢討書

三索橋檢討書
1.國中生的方回結目前看來有些難以信任,可以考慮再打結的地方用鋸子刮幾條刮痕增加摩擦力。
2.三索橋的三條索(主繩/副繩)都需要拉到非常的緊,因此三索橋所需滑輪數至少為3。如果器材充裕的話也可以考慮主繩用雙滑輪組則在拉緊時可以省更多力,如果器材短缺的話不知道是否可以只用人力去硬拉然後直接打圈繞結固定在拋錨場上。
3.橋負重的時候竹子很明顯的外側拉繩被拉緊,而內側繩仍保持放鬆,因此應修正拉繩方向向外側。另外感覺上邊繩受力的情形不大,可以考慮撤掉邊繩所用的拋錨場,唯獨在地質鬆軟的情況下仍然使用拋錨場做為加強。
4.副繩(扶手)的掛載目前是透過繩圈(工程蝴蝶結),但是在使用滑輪拉緊的時候容易造成繩索之間的摩擦,在這麼大的正向力的作用下有磨損繩圈之虞。如果能夠使用稱人結綁住一個鐵環(童軍高手活動所用的),讓副繩穿過這個鐵環,那麼因為鐵環的磨擦力明顯的小了很多,對繩子有比較好的保護效果。主繩接觸A字架的方回結的部份也相同的需要保護,可能要考慮用磨擦力小的材質來包覆方回結。
5.滑輪組之中,上滑輪因為要通過兩次繩子所以可能要考慮使用較大以及較寬的滑輪,或者是將滑輪組的繩端固定在上滑輪的環上,如此兩個滑輪都只需要穿過一次繩子,可以避免繩子之間的摩擦。
6.拉繩固定在竹子上的方式原本預定是使用雙半結,但是為了避免磨擦不足所以改成雙套結、三套結或圈繞結,但是雙套結和三套結有方向的問題,因此建議打圈繞結。圈繞結在表解的高級部分裡面有,但是已經從現在的高級標準裡面被拿掉了。
7.鋼條確實比營釘耐操太多,唯獨三條索因為要同時上在同一個拋錨場上,因此要考慮修正拋錨場的角度成正三角形排列,如此一個拋錨場只需要六個樁,最前面一個,中間兩個,後排三個;最前面可以考慮用三根鋼條來增加主繩的耐力。另外拋錨場中,主繩和連接前排後排的繩子的距離應該要越近越好,因此可以考慮將主繩的圈繞結貼著拋錨場繩的下方,減少力矩的產生,而讓拋錨場繩直接受力,減少鋼條受力的情形。國中生打拋錨場繩的部分鬆得太誇張,必須要拉緊到一定程度才能夠發揮出分力的作用。
8.大部分的人都不會使用營繩結。無視繩長,大多數的人都會用繩頭打營繩結,但是這其實是個不太好的習慣;營繩結的繩圈在打的時候應該要盡量的小,然後透過拉大繩圈的過程把繩索縮短,產生拉緊的作用。這次打營繩結的人主要都是行義,這讓我非常驚訝。
9.這次竹梯打錯方向。竹梯應該要和滑輪同側,這樣另一側就可以直接讓人走下來。或者也可以考慮另一側也搭竹梯。
10.以15m的主繩長來說,若兩邊都留1.5m,則12m的橋長非常的長,而拉緊這麼長的繩子的困難度相當的高。7m-10m的長度比較合適一些,越短當然是越容易。滑輪側的A字架如果能夠離拋錨場遠一些的話拉緊時會有比較多空間可以讓多一點人出力,另一側的A字架如果能夠離拋錨場遠一點就能夠直接走下來。
11.兩個小隊搭一座真的是人力過剩。在沒有工程經驗如瞭望台或營門這些基礎工程經驗的情況下,即使有行義帶也不太適合:需要注意的部分太多太多,牽一髮而動全身,國中生還是建議另外找一些稍微簡單一些的工程來搭設,適合累積經驗用的工程太多太多,不必在初出茅廬的情況之下越級打怪。而行義確實可以開始三索橋的練習,有挑戰性而且難度適中,同時每一步分開來看也都不困難,最困難的部分不過就是方回結,可以把心思主要放在整體的力學架構上,例如拋錨場的施力之類。
12.三索橋活動必須適當的提醒他們走三索橋的腳步的方向和距離,盡量避免用腳尖的部分踩主繩,同時每一步都確定踩穩之後再前進。如果覺得左右搖晃的太厲害的話可以適度的順著自己的重量上下晃動,這樣就可以減少左右搖動的幅度,而上下晃動是比較容易適應的。但是切忌上下晃動的太厲害,可能會造成橋的負重過大。
13.邊宗偉上三索橋時繩索未觸地,因此相信這個高度(約1.3米)是合適的。夾角60度是合理適合國中生的手長和身高,但魔法隊(國小生)走的時候可能就需要把扶手拉近到可以拉到的距離,但這樣又會不適合行走。可以考慮邊繩減少但是一樣要標記步伐的距離。
14.拉繩如果不受很多力的話,可以考慮撤掉拉繩的單層拋錨場,節省器材量;另外可以考慮學習使用雙排樁,有更好的負重能力。
15.100分鐘進行這個活動真的非常不足,不過如果參加人員的技能都有相當水準則另作別論。首先是方回的部分請務必要能夠一次打對,五分鐘打完一個就可以接受了,不需要打得非常趕,但是請務必打得確實。新龍岡的土質說真的令人不甚滿意,裡面充滿了石頭,但確實是比永和國中過分鬆軟的土好一些。(練習搭帳和犁田翻土差不多。)不過如果樁釘的夠好,也許在永和國中再搭一次是有可能的。時間保險一點可能要估個4小時,如此一來應該是綽綽有餘。人力應該是至少八個,如果有十二個的話就非常充足,再多就完全是多餘。